莫迪的“印度制造”计划再次遭遇打击。近日,印度军方宣布,下一批光辉战机将放弃安装国产雷达和电子战系统,而是选择以色列的设备。对此,军方和承包商各执一词,而专家警告,如果继续如此下去,国家的安全将面临严重风险。
7月初,莫迪的政府迎来了一个沉重的打击。根据印度媒体的报道,印度军方已决定在即将交付的光辉战机上,不再使用印度自主研发的雷达和电子战系统,而是转向以色列的技术。这一决定的出台,无疑让莫迪政府感到深深的失望。光辉战机原本是莫迪“印度制造”战略的旗舰项目,然而从项目启动至今,问题不断。尽管战机总算完成了生产,但使用的零部件几乎全部依赖进口,纯粹的印度制造部分少之又少,甚至可能不到一半。
如今,连最为关键的雷达和电子战系统,也不得不依赖以色列的技术,这无疑让这款本应彰显国家工业力量的战机成为了笑柄。不过,印度军方也表达了他们的无奈,他们并不愿意放弃国产技术,毕竟光辉战机项目已经持续了几十年,投入的资金也是巨大的。然而,国产雷达和电子战系统始终无法通过严格的军事适航认证,这也是导致他们不得不转向以色列的原因之一。
展开剩余69%根据印度斯坦公司提供的信息,国产“乌塔姆”雷达和电子战系统迄今为止都未能通过军事航空适航认证,而新一批光辉战机眼看着就要交付,已无暇等待,因此只能选择先使用以色列的设备。然而,雷达的制造商则对印度斯坦公司的说法表示不满,声称他们的雷达早已完成了测试,具备了100公里的探测能力,并能同时跟踪50个目标。印度斯坦公司之所以不用,根本原因在于对雷达性能的不信任,而并非所谓的认证问题。双方各执一词,互相指责,最终无法改变下一批光辉战机将安装以色列雷达的事实。
这一决定引发了广泛的争议。根据印度军方和印度斯坦公司在2021年签订的合同,军方共订购了83架光辉战机,其中有43架必须安装国产雷达。然而,印度斯坦公司现在表示,由于各种技术原因,无法按合同要求完成,因此所有战机都将使用进口设备。这显然违反了合同的条款,但军方似乎也无可奈何。毕竟,光辉战机的主要承包商是印度斯坦公司,一旦撤回订单,军方将失去任何谈判的筹码,实际上等于陷入了困境。
这样一来,原本承诺的“国产化”梦想变得如纸张般脆弱。虽然武器制造商们更加关注眼前的利益,但这种态度势必会影响到印度未来的自主制造能力。而且,这种做法若被其他制造商效仿,印度的军火库或许将成全球武器的“集市”,各国技术纷繁复杂,缺乏独立性和安全性。
此外,印度国内的部分专家也提出了另一个严峻的警告:过度依赖进口雷达和电子战系统,将使印度在战时面临巨大的技术支持中断风险。一旦战机的关键设备无法获得外部技术支持,或遭遇敌方锁定,印度的战力将大幅下降。以今年5月为例,在印巴冲突刚爆发时,美国便曾成功锁定巴基斯坦的美制战机,导致巴空军无法起飞,最终是中国的歼-10C战机挽救了局势。但印度的光辉战机若遭遇同样的问题,后果不堪设想。一位军事专家警告称,失去战时的自主权,就意味着失去国家的安全。
进一步分析印度目前的困境,可以归结为两个关键因素。首先,莫迪在推动“印度制造”过程中,未能正视国内制造业的短板,反而过度高估了本国工业的能力。在光辉战机项目初期,印度将其定位为第四代战机,但经过多年研发后,最终只勉强达到了三代半的水平。而且,研发周期过长,成本极高,制造技术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。其次,印度国内的武器制造商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,内部矛盾严重。此次雷达系统的研发迟滞,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不同承包商之间的不信任。在测试阶段,雷达制造商指责战机制造商使用过时的光辉战机进行测试,结果无法通过,而战机制造商则认为,采用进口设备能更快通过验证,减少风险。总之,双方互不信任、推诿责任,导致了如今的僵局。
将印度与中国作比较,便显得尤为突出。在上世纪80年代,我国与印度几乎同时立项研制三代机,但如今中国的歼-10C等战机已经实现了95%的国产化,取得了显著的成就,而光辉战机至今依然依赖“万国牌”零件。这一鲜明对比,不仅反映出印度在国防自主化道路上的艰难历程,也为未来的发展敲响了警钟。若印度不进行系统性的改革,未来将会在自主武器制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,逐渐掉队于世界军事强国行列。
发布于:天津市和兴网,证券配资公司,财通策略嬴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