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本文为虚构故事,如有雷同纯属巧合】
华科毕业的我送外卖三年,在咖啡厅遇见前女友相亲,被当众嘲笑:"985文凭白读了,你这种人不会有出息。"
每天被人用异样眼光打量,承受着无数白眼和质疑,但没人知道我每天凌晨4点在出租屋里默默写代码。
当AI技术2000万收购的消息传出时,所有嘲笑过我的人都震惊了...
01
十月的杭城,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。
我骑着那辆破旧的电动车,穿梭在CBD的写字楼间。
外卖箱里装着三杯星巴克和一份轻食,目的地是国金中心的那家咖啡厅。
这单配送费只有4块钱,但我还是接了。
不是因为缺这4块钱,而是习惯了。
三年了,我已经习惯了被人用异样的眼光打量。
习惯了在电梯里被西装革履的白领们议论:"这哥们看起来挺斯文的,怎么送外卖啊?"
推开咖啡厅的玻璃门,我扫了一眼环境。
落地窗边坐着一对男女,正在相亲。
女人穿着米色的职业套装,化着精致的妆容。
男人西装笔挺,手腕上的手表在阳光下闪闪发光。
我低着头走向前台,准备取餐。
"志远?"
这个声音让我浑身一震。
我缓缓抬起头,看到了一张熟悉的脸。
林诗雯。
我的前女友。
她正坐在那个相亲的位置上,一脸震惊地看着我。
那个男人顺着她的目光看过来,眼中闪过一丝不屑。
"你怎么在这里?"林诗雯的声音有些颤抖。
我深吸一口气,尽量让自己看起来平静:"送外卖。"
她的眼神在我身上的工作服上停留了几秒,然后迅速移开。
我看到她脸上的表情从震惊变成了某种复杂的情绪。
羞耻?还是失望?
"张总,这位是我前男友。"她对身边的男人介绍道。
张总上下打量了我一眼,嘴角扬起一个不屑的弧度。
"哦,送外卖的啊。"
这句话像一把刀子,狠狠地插在我心上。
但我还是保持着平静,从前台取了餐。
就在我准备离开的时候,林诗雯突然站了起来。
"志远,等等。"
我停下脚步,回头看她。
她走到我面前,声音刻意提高了几分,显然是想让周围的人都听到。
"没想到你真的在送外卖。"
"985的文凭算是白读了。"
"当初我就说过,你这种不切实际的人不会有出息的。"
每一个字都像锤子一样敲在我心上。
周围的顾客都投来了好奇的目光。
有人在窃窃私语:"看起来还挺斯文的,怎么送外卖了?"
"估计是找不到工作吧,现在就业形势这么差。"
"985毕业送外卖,这也太可惜了。"
我感觉脸上火辣辣的,但还是挤出一个微笑。
"你说得对。"
说完这句话,我转身就走。
身后传来张总的声音:"诗雯,你眼光还是挺准的。这种人确实不靠谱。"
林诗雯的笑声在我背后响起,刺耳得像指甲划过黑板。
我咬着牙,一步步走出了咖啡厅。
外面的阳光依然刺眼,但我觉得比刚才更加刺眼了。
骑车回去的路上,我的手机一直在震动。
是系统派发的新订单。
但我没有接。
我需要时间来消化刚才发生的一切。
回到出租屋,我狠狠地关上了门。
房间里很安静,只有老旧的空调在嗡嗡作响。
我坐在电脑前,看着屏幕上显示的代码。
"TechFlow AI配送优化系统 - 第2847次测试版"
这是我这三年来一直在开发的项目。
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配送路径优化系统。
如果成功,它将大幅提升整个外卖行业的配送效率。
如果...
我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,开始敲击键盘。
今天的屈辱,我要用代码来发泄。
02
凌晨四点,闹钟准时响起。
我从床上爬起来,洗了把脸,然后坐到电脑前。
这是我雷打不动的习惯,已经坚持了整整三年。
每天四个小时的编程时间,是我一天中最宝贵的时光。
屏幕上的代码在深夜的静谧中闪烁着绿色的光芒。
TechFlow系统的核心算法已经基本完成,但还有一个关键问题。
在复杂路况下,准确率只有87%。
距离实际应用标准的95%,还差得很远。
我咬着牙,继续调试神经网络的参数。
这套系统使用了最新的深度强化学习算法,能够实时分析交通流量、天气状况、订单密度等多维度数据。
但要让机器真正理解配送员的实际工作场景,需要大量的真实数据训练。
而这些数据,正是我三年送外卖经历的最大收获。
八点钟,手机闹钟再次响起。
该去上班了。
换上那件洗得发白的外卖工作服,我骑车来到了配送站点。
"小陈,昨天那单怎么样?"王师傅走过来问我。
王师傅是站点的负责人,45岁,本地人。
他知道我是大学毕业,但从来不在别人面前提起。
"挺好的。"我扯了个谎。
王师傅看出了我情绪不对,但没有多问。
他拍了拍我的肩膀:"有啥事就说,别憋着。"
中午的时候,站点来了个新员工。
小李,22岁,某职业技术学院毕业。
在休息的时候,他听别人说起我的学历,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。
"陈哥,你华科毕业,怎么来送外卖啊?"
这个问题我已经听过无数遍了。
"生活所迫。"我淡淡地回答。
小李想说什么,但被王师傅一个眼神制止了。
下午的时候,我接到了一个去科技园的订单。
那是我以前实习过的地方。
在配送的过程中,我特意观察了几个关键路口的交通流量变化。
这些都是珍贵的数据,会被我录入到TechFlow系统中。
回到出租屋已经是晚上九点。
我煮了碗泡面,然后继续坐到电脑前。
就在这时,手机响了。
是爸爸打来的。
"儿子,最近怎么样?"
"挺好的,爸。"
"别太累了,身体要紧。"
聊了几句家常,爸爸挂了电话。
十分钟后,我收到了一条银行短信。
转账500元,备注:买点好吃的。
看到这条短信,我的眼眶突然湿润了。
58岁的退休老师,每个月退休金只有3000多。
但他还是会偷偷给我转钱。
我咬着牙,继续敲击键盘。
不能辜负爸爸的期望。
更不能让林诗雯看扁了我。
03
又是两个月过去了。
经过无数次的算法优化和数据训练,TechFlow系统的准确率终于突破了93%。
但就在我准备进行最后冲刺的时候,一个消息让我如坠冰窟。
某知名科技公司宣布,他们正在开发类似的AI配送系统。
而且已经进入了内测阶段。
我坐在电脑前,浑身发冷。
三年的努力,难道就要这样白费了吗?
就在这时,手机响了。
一个陌生的号码。
"你好,是陈志远吗?我是李华东。"
李华东?这个名字我没听过。
"听说你在做AI配送系统?有时间聊聊吗?"
我的心跳突然加速。
"你是谁?"
"飞驰科技的CTO。你的导师陈教授把你推荐给我的。"
陈教授?我的大学导师?
"方便见个面吗?明天下午两点,西湖边的星巴克。"
不是那家让我蒙羞的咖啡厅。
我松了一口气。
"好的。"
挂掉电话,我陷入了沉思。
这会是一个机会吗?
还是又一次失望?
第二天下午,我换上了最好的衣服。
一件白色的衬衫,黑色的休闲裤。
虽然不是什么名牌,但至少看起来体面一些。
走进西湖边的星巴克,我的心情忐忑不安。
"陈志远?"
一个40多岁的男人朝我走过来。
他穿着简单的格子衬衫和牛仔裤,看起来很随和。
"我是李华东。"
我们握了握手,他的手很有力。
"听陈教授说,你开发了一套AI配送优化系统?"
"是的。"
"能演示一下吗?"
我掏出手机,打开了TechFlow的演示界面。
实时的杭城配送数据在屏幕上跳动着。
红色的点代表订单,绿色的线代表最优路径。
"这套算法基于深度强化学习,能够实时分析路况、天气、订单密度等多维度数据,给出最优的配送方案。"
李总盯着屏幕,眼中闪过一丝震惊。
"准确率是多少?"
"93.2%。"
李总倒吸了一口冷气。
"你知道吗?我们公司花了两年时间,投入5000万研发资金,现在的准确率也只有84%。"
我的心跳开始加速。
"陈志远,我想收购你的这套系统。"
"2000万。"
这个数字让我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。
2000万?
虽然没有我最初期待的那么高,但已经超出了我的想象。
"你没听错,2000万。"李总认真地说道。
"这套算法的商业价值巨大。而且你有实际的配送经验,这是其他技术团队无法比拟的优势。"
我的大脑一片空白。
三年的坚持,终于等到了这一刻。
"我...我需要考虑一下。"
"当然。"李总递给我一张名片。
"不过,我建议你尽快决定。这种技术,越早推向市场越好。另外..."
李总突然停顿了一下,脸色变得严肃起来。
"还有一件事我必须告诉你。"
"什么事?"我的心突然提了起来。
"我们公司内部对这个收购案还有一些争议。有几个股东认为2000万的价格太高了。"
"而且,我刚刚得到消息,阿亚那边的AI配送项目进展很快,可能下个月就要发布。"
"如果他们抢先上市,我们的收购计划可能会..."
李总没有说完,但意思已经很明显了。
我感觉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。
2000万,就在眼前,却可能随时消失...
走出咖啡厅,我的腿有些发软。
这三年的努力,真的能有回报吗?
还是会像之前无数次一样,再次化为泡影?
而且,如果这次失败了,我还有勇气重新开始吗?
04
谢天谢地,一周后,我正式签署了技术转让协议。
2000万,扣除税费后到手1600多万。
从一个月收入不到6000元的外卖员,到身家千万的技术创业者。
这种转变让我至今都觉得不真实。
签约仪式很低调,只有李总、律师和我三个人。
但李总说,为了表示对这次合作的重视,公司会配合我做一些媒体宣传。
"会有记者采访吗?"我有些紧张地问道。
"可能会有几家科技媒体感兴趣。"李总笑了笑。
"毕竟2000万的AI技术收购,在业界也算是不小的新闻。"
我的心跳又开始加速。
三年来第一次,我即将从另一个角度被媒体关注。
不是作为一个被人同情的外卖员,而是作为一个成功的技术创新者。
一周后,《科技日报》发表了一篇专访。
标题是:《从外卖小哥到技术创业者:一个985毕业生的三年逆袭路》
文章详细描述了我的创业历程,特别强调了送外卖经历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。
"陈志远的成功告诉我们,真正有价值的技术创新往往来自于对实际问题的深度理解。他用三年的送外卖经历,积累了大量一手数据和行业洞察,这是纯粹的技术开发团队无法获得的宝贵财富。"
文章还配了一张我在签约仪式上的照片。
西装革履,意气风发。
和三年前那个穿着外卖服的青年判若两人。
文章发表后,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。
转发量很快突破了10万。
网友们的评论五花八门:
"这就是现实版的'莫欺少年穷'啊!"
"三年磨一剑,厉害了!"
"技术改变命运,知识就是力量!"
更让我意外的是,这篇文章还被其他媒体转载。
《创业邦》、《36氪》、甚至是一些地方电视台都报道了这个故事。
一时间,"外卖小哥逆袭成千万富翁"成了热议话题。
就在文章发表的第三天,我接到了一个意外的电话。
"志远,是我。"
林诗雯的声音从话筒里传来,让我愣了一下。
"有事吗?"
"我...我看到新闻了。"
她的声音有些颤抖,和之前在咖啡厅时的趾高气昂完全不同。
"所以呢?"
"我想见你一面。"
我犹豫了一下:"为什么?"
"我有话想对你说。"
钱塘江边,夕阳西下。
林诗雯已经等在那里了。
她穿着一身黑色的连衣裙,看起来有些憔悴。
"志远,对不起。"
她一开口就是道歉。
"为什么道歉?"我平静地问道。
"上次在咖啡厅,我不应该那样说话。"
"为了在相亲对象面前显示自己的优越感?"
她低下了头:"我以为...我以为你真的没有前途了。"
"现在呢?"
"现在我知道错了。"
她抬起头看着我,眼中有泪光闪烁。
"志远,我们能重新开始吗?"
这个问题我已经想过很多次了。
如果是三个月前,我可能会毫不犹豫地说好。
但现在不一样了。
"诗雯,有些东西一旦破碎了,就再也回不去了。"
"可是我们曾经那么相爱..."
"是的,曾经。"我打断了她。
"但你在我最需要支持的时候选择了离开。"
"在我最困难的时候选择了嘲笑。"
"这些都改变不了了。"
她的眼泪终于流了下来。
"我知道你现在成功了,我配不上你了。"
"不是配不配得上的问题。"我轻声说道。
"而是我们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两个人了。"
"我希望你能找到真正适合你的人。"
"也希望你能从这件事中学到什么。"
她点点头,泪水止不住地流。
"谢谢你,志远。谢谢你没有报复我。"
我笑了:"报复有什么意义呢?我们都要向前看。"
05
三个月后,我用这笔钱成立了自己的公司:TechFlow科技有限公司。
专注于人工智能在物流配送领域的应用。
公司设在杭城的科技园区,团队规模不大,但都是精兵强将。
第一批员工中,有几个是我在华科的同学,还有几个是我在网上认识的技术大牛。
王师傅也来了公司参观。
他看着宽敞明亮的办公室,眼中满含着骄傲。
"小陈,你小子真的不简单!"
"不过别忘了,你永远是我们站点出来的。"
我在公司前台的墙上,特意挂了那件洗得发白的外卖工作服。
下面有一行字:"记住来时的路。"
每一个新员工入职时,我都会跟他们讲这个故事。
讲那个穿着外卖服的程序员,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的。
半年后,TechFlow系统的升级版正式在多个城市上线。
效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。
配送效率提升了32%,用户满意度提升了25%。
更重要的是,系统帮助外卖员们减少了近28%的无效行驶距离。
这意味着他们可以赚到更多钱,同时工作强度却降低了。
我收到了很多外卖员的感谢信。
其中有一封让我印象特别深刻:
"陈总,谢谢您的系统。现在我每天可以早一个小时回家陪孩子了。而且月收入增加了800多块。"
一年后,公司的估值已经突破了8000万。
各种投资机构都想入股,各种大公司都想收购。
但我都暂时拒绝了。
我要把这家公司做成真正有社会价值的企业。
不仅仅是为了赚钱,更是为了证明技术的价值。
就在公司成立一周年的庆典上,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。
是林诗雯寄来的。
一张贺卡,上面写着:
"志远,恭喜你的成功。你用行动证明了什么叫做'永不放弃'。虽然我们不能重来,但我为你感到骄傲。祝TechFlow越来越好!"
我笑了。
有些人注定只能是生命中的过客。
重要的不是她们是否后悔,而是我们是否成为了更好的自己。
庆典结束后,我一个人来到了钱塘江边。
夜色中的江面波光粼粼,就像三年前那个迷茫的夜晚一样。
但我已经不是那个迷茫的毕业生了。
我是陈志远。
一个用三年时间证明了自己的陈志远。
更重要的是,一个永远不会忘记初心的陈志远。
手机响了,是王师傅发来的微信:
"小陈,今天又来了个大学生送外卖。我跟他说了你的故事,他很受鼓舞。"
我回复:"告诉他,只要不放弃,就一定有机会。"
是的,只要不放弃,就一定有机会。
这是我用三年时间学会的最重要的道理。
也是我想要传递给每一个人的信念。
远处传来外卖电动车的声音,那些熟悉的身影在夜色中穿梭着。
我知道,在这座城市的某个角落,一定还有人在坚持着自己的梦想。
就像三年前的我一样。
而我的故事,或许能给他们一点点勇气。
让他们相信,只要足够坚持,奇迹终将发生。
和兴网,证券配资公司,财通策略嬴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