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美国一本军事杂志爆了个猛料,听着有点匪夷所思。
说咱们一款主打出口的战斗教练机,JF-17B,也就是双座版的“枭龙”,居然要“出口转内销”了。
这感觉,就像一家专做外卖披萨的店,突然要把招牌产品送进米其林三星的后厨,让人有点看不懂这波操作。
这事儿听着是挺离谱。但你要是去了最近的长春航展,看到那架“枭龙B”的待遇,可能就不会这么想了。
它被安安静静地停在一个机库正前方,机库上头,挂着大大的“中国空军”字样和军徽。
这个位置,本身就很说明问题了。
这飞机我们空军从来没用过,但在现场却享受着现役装备的待遇。旁边甚至贴心地搭好了登机梯,方便大家上去看座舱。
种种迹象,都在暗示一件事:这件原本要卖给别人的商品,家里可能真的要急用了。
这一切的背后,其实藏着中国空军一个“幸福的烦恼”。
这几年,歼-20、歼-16、歼-10C这些新锐战机,跟下饺子一样入列,实力暴涨,这是幸福。
但烦恼也跟着来了,这么多好飞机,得有足够多牛掰的飞行员来开啊。
培养一个能驾驭四代半甚至五代机的飞行员,那成本和压力,都是指数级往上翻的。
在我们现有的高级教练机里,挑大梁的是教练-10。
这飞机性能没得说,绝对是王牌,能很好地模拟先进战机的飞行感觉。
但它有个绕不开的坎儿:贵!
不管是买飞机还是日常养护,成本都相当高。
空军规模在扩大,训练强度在加码,光靠教练-10这款“豪华座驾”,钱包和管理压力都不小。
要命的“心脏病”
钱的事儿还是小事,更要命的,是教练-10得了“心脏病”。
它的发动机AI-322,是从乌克兰的马达西奇公司进口的。
俄乌冲突一开打,马达西奇成了重点照顾对象,生产基本停摆,再想给中国交货,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。
我们自己有没有替代品?有,叫涡扇-17“岷山”。
这款发动机早就亮过相,但后来研发遇到了技术瓶颈,项目一度被暂时搁置。
虽然前两年重启了,可一款航空发动机从重启到成熟好用,路还长着呢,典型的远水解不了近渴。
飞行员的训练可一天都不能等,特别是五代机飞行员,晚一天都可能是巨大的战力损失。
现在唯一的应急办法,是从俄罗斯买他们改进的同款发动机。
但过去二十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,把宝全压在俄罗斯身上,心里总归不踏实。
我们必须留一手。而这第三手准备,很可能就是长春航展上那架JF-17B。
家里有粮心里不慌
为什么是它?因为它能完美绕开所有难题。
最关键的一点,它的发动机我们能自己造!
JF-17B用的是俄制RD-93发动机,而这款发动机的国产仿制改进版,涡扇-13,技术早就炉火纯青,并且在大量生产。
用它,就再也不用担心被别人卡脖子了。
这次展出的那架JF-17B原型机,它的发动机尾喷口细节更是大有文章。
尾喷口内侧,有一圈非常特别的锯齿状内衬。
这玩意儿是用来降低红外信号的,让飞机在红外导弹面前更难被发现。
巧了,咱们最先进的歼-35战斗机,它用的涡扇-21发动机,尾喷口也是一模一样的设计。
这几乎就是在明说,这架飞机的“心脏”,已经不是普通的俄制货,而是用了涡扇-21部分技术的国产涡扇-13改进型。
这意味着,如果空军需要,随时可以给JF-17B换上推力更强的涡扇-21,让它性能更上一层楼。
这种发动机的通用性,也为培养歼-35飞行员,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低成本训练平台。
不止是个临时工
解决了最要命的动力问题,JF-17B自身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。
作为一款成熟的外贸机,“枭龙”的生产线非常成熟,规模效应让它的单机成本和维护费用都控制得很好。
飞行员训练需要大量飞行小时数“喂”出来,每一分钱都得花在刀刃上。
其次,它本身就是一架非常优秀的飞机。
为了塞进后座舱,飞机背上加了个大“背脊”来装油,内油只比单座版少了区区100升,航程基本没影响。
同时,飞机用了更多新材料,翼展也加长了,还用上了全新的电传飞控系统,保证了它的机动性一点不比单座版差。
从训练角度看,JF-17B和教练-10的气动布局很像,飞行员在它们之间转换,学习成本很低。
学员能在一个接近真实作战的环境里,提前熟悉战斗机的操作和武器使用,实现“无缝衔接”,大大缩短培养周期。
教练机也能上战场
更香的是,它有“训战一体”的潜力。
JF-17B可不是什么“战五渣”,它保留了完整的作战能力。
最大外挂能力从3.6吨提到了4.5吨,能挂PL-15中距弹、C-802AK反舰弹,甚至是CM-400AKG超音速空地导弹。
因为多了一个飞行员,它的战斗力在某些方面甚至更强。
尤其在复杂的对地对海攻击任务里,可以实现“一个专心开,一个专心打”的高效分工。
这意味着,和平时期它是教练机;一旦有事,这些飞机能迅速变成一支轻型作战力量。
它们可以承担二线防空、巡逻警戒这些任务,从而把歼-16、歼-20这些顶级主力解放出来,去对付最要紧的威胁。
当然,要把一款外贸机融入解放军空军的装备和后勤体系,数据链、通信系统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测试和调整。
但这更多是技术问题,而不是原则问题。
笔者以为
所以,当这架外贸机出现在空军的航展上,信号已经非常明确了。
它很可能会被空军少量采购,作为教练-10发动机问题彻底解决前的一个过渡装备。
既能有效填补高级教练机的数量缺口,又能兼顾成本与作战效能。
一件原本要卖给别人的商品,因为家里的急需,又被拿了回来。
这背后,不是什么倒退。而是一个国家在面对外部不确定性时,做出的灵活而务实的战略选择。
它体现的,是一种不拘一格、精打细算的成熟心态。
或许用不了多久,我们就能在军事报道中,看到它换上中国空军的涂装,翱翔在祖国的天空。
和兴网,证券配资公司,财通策略嬴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