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的开放入路TLIF技术需要大的中线皮肤切口,广泛的脱离和长时间的背部肌肉牵拉,这可能导致椎旁肌肉因缺血性坏死和去神经控制而出现生理异常。肌肉创伤导致术后“融合病”——影像学上成功融合却仍伴术后腰痛。
图片
Wiltse医生首次描述了一种新的入路,通过分离多裂肌和最长肌之间的肌肉,最大限度地保留后骨结构和韧带复合体的完整性。该入路保护腰肌旁软组织,提供了一种真正的微创入路技术。
Wiltse入路在降低肌内压和椎旁肌水肿、减少失血量、降低血清肌酐激酶(CK)和减少术后背部疼痛方面优于传统的开放入路。
图片
3个病例术后MRI对比显示多裂肌的外观与术前无明显差异
图片
准备与定位:病人俯卧,注意腹部不下垂。调整下背部皮肤至水平位置。c臂x光机垂直于地面和切口
图片
识别切口和寻找肌间隙(A-B)通过术前MRI图像测量间隙与棘突之间的距离,手术切口一般选择棘突中线外侧3-4 cm(髂后上棘内缘);(C)穿支血管引导你准确地找到肌肉间隙
露出肌筋膜后,有两个提示有助于找到肌间隙:
(1)多裂肌和最长肌之间有许多穿支血管,这些血管从肌间隙穿过肌膜,沿着肌膜表面延伸。这些血管可以作为寻找肌肉间隙的指南;
(2)用骨膜解剖器纵向按压后筋膜,明显的凹陷也会将你引向肌间隙
图片
显露肌隙后,内钩可以帮助将多裂肌拉向内侧。然后用神经剥脱器探查横突上缘,将外钩置于横突根部。横突、上关节突和椎板的连接点是椎弓根的入口点
图片
关节突截骨四刀法。
第一横切去上部椎体下关节突的尖端部分;
第二纵切沿椎骨棘突根部
第三个横切口就在上椎根的下边缘下面切除上椎体的左椎板;
第四横切切除下椎体的上关节突就在临近椎根的上缘上方
图片
神经剥离器沿椎间盘表面向内推动行走根,在行走根与椎间盘之间放一块棉片(约1 *2 cm),对出口根做同样的处理
图片
暴露椎间盘前,双极电凝预凝固椎间盘后血管
图片
图片
获取腰椎曲线:将CAGE压向腹侧,同时锁住对面的螺杆系统
本手术的主要出血部位:
(1)多裂肌和最长肌之间的穿孔血管出血。为了减少出血,必要时,外科医生也可以使用双极电凝止血;
(2)横突上缘和横间韧带内侧缘的节段性血管出血。为了减少出血,外科医生应避免不必要的干扰;
(3)椎管内(椎间盘后面)静脉丛出血。在切开椎间盘前,应使用双极电凝广泛凝固椎间盘后血管;
(4)骨终板破裂出血。这个过程是温和的,特别是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
结论:与传统的开放入路相比,经Wiltse入路的TLIF可显著减少对多裂肌的损伤和术后慢性腰痛的发生率
参考文献
Jin YM, Chen Q, Chen CY, et al. Clinical Research and Technique Note of TLIF by Wiltse Approach for the 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Lumbar. Orthop Surg. 2021;13(5):1628-1638. doi:10.1111/os.13055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和兴网,证券配资公司,财通策略嬴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